回首頁 鄉親簡介 鄉親人員 公告 投訴信箱
  • 專題報導
  • 國際要聞
  • 北部地區
  • 中部地區
  • 南部地區
  • 離島地區
  • 花東地區
  • 軍警消區
  • 旅遊報導
  • 教育園區
總共瀏覽人數:34305089
114年 05月 20日
中市警防制酒駕成效斐然,結合裁決處 公布酒駕累犯照片,遏止惡行

南投曾禁止官府與民爭圳案

2022年06月02日


( 特派記者廖景皓 中部報導 )
大家可能聽過人力搬運或是推車、馬車運送木材,但您可能沒聽過使用水流運送木材! 南投地區森林資源豐富,濁水溪及陳有蘭溪流域,素來是出產木材的地區,而木材的輸運不易,清初已用水流的方式進行,位於名間鄉濁水村的「阻滯圳道示禁碑」,是乾隆30年(1765)2月由護理福建分巡臺灣道兼提督學政臺灣府知府蔣允焄所立。禁止林木業者利用圳道放流木材,保存圳道,兩圳迄今仍是農業重要的灌溉水源,是南投縣年代最久遠的石碑。
 
文化局指出,同源圳為農田灌溉之用,然而位在濁水溪上游的樟木產業,原本應從濁水溪放流樟木,但為了快速便將樟木從同源圳這條捷徑放流而下,故常使圳頭被沖壞,影響農田灌溉。乾隆年間,因匠首曾文琬貪圖方便,將軍用樟料放行於圳道,因源頭遭民眾阻斷,樟木無法順著水流而下。兩方僵持不下,經官方協調查明後便在同源圳旁立下石碑,石碑上刻「奉道憲禁示」,記錄下此次禁止於圳道放流樟木,更不得藉端生事,違者將嚴懲一事。明文規定日後軍用樟料必須從大溪來放流,同源圳道只能供農田灌溉使用,強調匠首曾文琬不可貪圖方便再利用圳道放行樟木,而民眾也不得再藉端滋事,兩方如有違反規定者將嚴加懲罰。臺灣知府蔣允焄於乾隆30年(1765)在今濁水溪畔同源圳第一進水口處邊樹立石碑一塊,目前這塊石碑在名間鄉台16線道路旁邊,為名間地區獨有之重要鄉約碑碣文物。
 
文史學者何培夫指出,《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-雲林縣、南投縣篇》記載此碑為南投縣年代最久遠的古碑,此碑可見證乾隆時期南投同源圳與彰化八堡圳(原為施厝圳)因官府為節省成本及方便,使用圳道運送林木,影響農民生計,因此立碑示禁,管束圳道的運輸木材行為,見證地區、地名和物產間的綿密關係。
 
文化局說,此碑將列入「111-112年南投縣文物普查建檔計畫(五)-名間鄉、中寮鄉」文物普查案中,將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進行文物普查,普查結果如建議具有一般古物潛力,後續將申請調查研究及保存修護,以保護珍貴文化資產。

好站連結

鄉親新聞網


© 2015 鄉親新聞網 版權所有 後台登入